《回乡笺其九,她叫“冬至”》
原来就今天冬至了,怪不得听了一夜的鞭炮声响。桂林这地方也有半夜鸣神之说么?还是我太过想回乡去过节的迫切,按捺不住内心的小情绪,一睡着了就容易陷入幻想。
广南的冬至非少不了粽子不可。然而,可不像他乡的粽子那般肖小玲珑,也没有他乡粽子的糯米粘米相杂。广南的粽子糯米为主,粘米其次,要是非要说出它的滋味,想必柔软与甜甜蜜最适合来形容它的口劲跟味道。吃过云南的粽子,娇小、多馅而略显清淡是其特色,而跟广南的粽子想比,最主要的区别还要算有没有火灰水。昆明的粽子不用火灰水浸泡粽米,煮熟之后表层也就没有“黄花晕”,而广南那边的粽子,除了粘米粽之外,都附有一层“黄花晕”。土里土气,闻起来是火灰涩,吃起来是碳味香。
家乡的十一月中,每家每户都十分重视冬至这一节日,阿娘大婶们更是显得万般期待。像这样一大早,家里的厨房灶头收拾干净之后,早早地就赶到几里外的土地庙去上香呢。拿着熬了一夜的粽子,奉上早晨刚起来炖好香喷喷猪肉。在她们看来,只要神仙先尝了粽子猪肉,作为子弟的老百姓才可以回家操办一次算是丰盛的佳宴。朝神路上,一径满是挑着茶篓的乡人,也有外乡来的,彼此间的打招呼尽管存有乡音不同的现象,可是大家都虔诚如悯,礼让与紧步相错,欢声与恬静相消。十一月半的广南,信巫的俗气就如此般浓重。
有的人家人口众多的话,冬至的节目则更有一番大做作。除了惯例的清早起来朝神之外,大户人家的祖父祖母还会为孙女儿们剥芋头。所谓芋头生子子生子,越生越多之意。要是来不及挖芋头,那也可以把番薯作为代替,毕竟番薯从藤到薯仔都可以生长,不仅生命力强盛,而且产仔也不少,都是好的兆头。记得有一年冬至是在家过的,碰上了隔壁家的二嫂生了一个胖侄女,于是她家公公就让孩子取名为“冬至”。冬至冬至,入冬而至。这家四世同堂的大家庭,一大群子孙后代都是男丁,就在冬至前几天,二嫂子被送入医院待生的时候,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跟着家人一起去土地庙里求神,不愿意当过一次可以增添一个女丁的机会。
如今,冬至也上高二了。听说她长得很漂亮,读书也很聪明。生活在欢乐融洽的大家庭里,她既是陈家的幸运儿,也是作为农民家里的的掌上明珠。今年的冬至不再星期,可我听广南家乡的小伙伴说到,冬至的母亲已经做好了闷猪肉和甜糯米粽,准备在今天下午就送到县城中学里去。如此温馨倩着亲情甜蜜的幸福,即使现在是广南的冬天了,可那份流落心砍里的暖意,总会比西北风更多了一般缓和吧。
窗外的雁山早郊,不期而至下起了桂林入冬的大雨。不敢妄想闻到哪个村哪家店会飘来几缕粽子的味道,只要食堂窗口,门口小摊上要是能看得见几个,也算是一种奢望了吧。毕竟没吃过桂林的粽子,甜、咸、酸、辣,在被窝里幻想和纠结一番之中,口水不禁留下。烟雨江南,冬下桂林。漂泊在异乡的孩子,实在谈不上欣赏良辰美景的心境,也更谈不上过一次有乡音萦绕耳畔的冬至晚餐。
广南入冬了!河水冰冷,塘水生烟;苦枇杷结出花苞的季节,夜桃树吐露花香的时令。木瓜生广南,一个一日餐;谁言鱼美清汤水,粽子依依下锅挤。又一年未回家去,可知乡里的冬至是否比哪年更加喜庆哦……
(乙未年十一月十二,广西桂林城西。)
《回乡笺其九,她叫“冬至”》
版主: 黎錦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