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国人之“然后”病》

版主: 黎錦麟

回复
2011级星星陈科
帖子: 61
注册时间: 周一 8月 26, 2013 1:09 pm

《论国人之“然后”病》

帖子 2011级星星陈科 » 周二 1月 13, 2015 1:38 pm

——在未来的未来,希望有机会呈现给我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亲阅。

前言:当我拿起笔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,就可以隐约地预知到可能找来的“讨伐”。但是,毕竟酝酿了那么长的时间了,如果不把它诉诸笔端,有感到对不起自以为是的文学爱好者的心。于是,利用这段滞留昆明的寂寥时光,把这个社会性的话题,偷偷的存放在陈某的日志里。不敢奢望鲁迅那样犀利的笔尖的锋芒,也不敢奢望像明戏剧大家徐渭的作品那样哪个,在晚明的袁宗道的藏书里发现瑰宝那样,有谁给我扬名。只希望,从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,能够对中国社会风气,带来一点清醒,或者称为改革。
然后这个词,从它出现在小学课本开始,就证明了它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。直到初中,高中,大学,在学生学作文,老师讲课的过程中都会经常用到。同样,不仅是中文写作或者英文口语,写作都会不厌其烦,容易想到这个词语。小学生写记叙文:我首先在七点钟起床,接着做家务,然后写好昨夜,最后我高兴的上学去。高中生,大学生写议论文:为了证明刻苦铸就成功,首先以刘义庆写《世说新语》为例,接着写陈寿写《三国志》为例,然后写班固著《汉书》为例,最后写司马迁作《史记》为例。本科生写考研英语作文,也有first,next,last。由此观之,然后这个关键词,在我们的学习,特别是目前中的应试教育体制下,它在我们青少年争取成绩中必不可少。
咱们生活中,何尝不需要“然后”这个词!大到国家领导讲话:首先,对各位嘉宾表示最亲切的问候……接下来,我们一起回顾2014年的收获和经验……最后,请允许我代表xxx向为此次大会做出贡献的各位劳动者,表示最衷心的感谢。
小到家庭琐事:阿三呀,你想玩我不阻拦你,但你首先也得把家务做完吧?然后去玩耍我当然不说你……。就在我们的日常交往,到要十分频繁地用到“然后这个词。下面是一段学生和老师的谈话:
学生:“老师好,假期我想留在学校打点假期工,然后我想麻烦您帮我出个证明,然后我会保证假期期间人身财务安全,然后我会跟我爸妈说,然后他们会打电话给您。”
老师:“好的,还有吗?”
学生:“然后,谢谢老师。”这段对话,犹如长江之水,滔滔不绝,连续五个“然后”,终于把老师搞定。下面是一个面试情景:
主考官:同学,介绍一下自己吧!
学生:您好,我叫xxx,来自xxx,刚毕业于xxx大学,然后我喜欢xxx,然后我在学校xxx,然后我在实习单位xxx,然后我很想尝试一下这份工作……,然后,我说完了。
尚且不算这位学生最后是否被录取了,这连续的几个“然后”就足以让主考官惊讶,这位学生说话还真有逻辑,然后不断!
下面是一个班会上班主任的话:同学们,放假了,你们要注意假期安全,不能违反法律法规,校纪校规,然后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,然后过年嘛,多于家人聊聊天,然后嘛,多看看书,丰富自己,不要浪费假期难得的读书时间,然后,我看,你们记得按时返校……
还有一个例子在母亲和孩子的对话:
母亲说:在学校日子过的怎样呢?娃!
孩子说:可丰富呢!然后我每天跑步,打球来锻炼身体,然后一星期看两本书吧,然后就是帮一点老师的忙,然后拿了奖学金……
母亲说:哦,那最后呢?可是你最后还是没办法毕业……
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,当代中国的社会用语,已经缺少不了“然后”这个词了。当然,看似这些案例大多发生在青少年的身上,其实,咱们的长辈,或者其他阶层的人们,有何曾没有类似的“然后病”呢!
试想一个短短的对话,却用了这好几个“然后”,说话的内容都被它占据了不少的分量;试想,一个连首先,然后的逻辑顺序都没有的人,有怎么可以把事情的逻辑理清楚呢?当然,有人说,谁会每次说话都用上“首先,然后,最后”这样的顺序!没错,我们都知道,说话交谈的时候,往往省略了首先,直接用然后来转折,但需要清醒的知道,说“然后”也不会没完没了,从“然后”开始到“然后”结束吧!记得有一次一个人去饭堂买包子,直接来一句“然后来一个包子”,卖包子的大妈也是醉了,笑着回了一句“那你首先要的是什么,好让我算钱”。如此滑稽而又讽刺人的一句,真是发人深思哈。
我之所以称这种“然后”是一种病,并不是因为使用它“有毒”,而是因为用它不够恰当以致影响社会话语风气而说的。伟大的爱国诗人艾青曾在他的《我爱这土地》里说过:“然后我死了/埋在这土地里。/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?/以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……”一个“然后”的转折,一个“因为,所以”的逻辑,不单是诗的情让人为之动容,就算那出自平常的口语,一样成为中华民族话语运用的楷模。
既然,它是一种病,那就得治!
想来,我华夏之邦,几千年文化古国,历来以璀璨的中华文化引以自豪,难道还不能纠正最日常之话语,传承最纯真,最平常之话语乎?诚如所寄,则中华文化之幸甚!青少年之幸甚!民族之幸甚!

(甲午年十一月末,昆明。)

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