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末春》
发表于 : 周三 4月 22, 2015 5:00 pm
见不到太阳光的午后,好像不是熟悉的昆明城所独有的四季如春的意味;所来就来的惊春雷雨,不单是花圃中的绿沫染上了喜色,熟睡了整整一个寒冬的人们,也喜庆明日的清新空气,揣度着春天走了之后,穿上夏装彩裙的刹那,尽情享受回首过来的妩媚。关上窗户,挥别夜市的街灯,等待那么久的日日夜夜,终于可以舒舒服服睡上一觉“醉生梦死”的春眠,那该是多么甜美而又香醇呵!
想不到的是今日还是那么滞重。灰暗的天幕下,此刻午后三四点中的光景,总也瞧不到“雾霭沉沉楚天阔”的、落霞满天空的平静,更不说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开阔,抑或“人约黄昏后”的爱情浓密。有是小摊小铺的老板吆喝着、招揽生意的匆忙,还有车水马龙、流走过地铁水泥桥下鼓楼路的喧嚣而又慢慢趋于平静。邻近园西路那最满人流的一角,始终传来听不懂的方言,或是争吵,或是嬉笑怒骂,皆成景色。如此天气,不禁令人想起江南初春时节的梅雨连绵,还有华南两广回南天的稠腻,每晚做着忧伤的梦,醒来还要看到笼罩着郁闷的物物什什,总也提不起精神来了。
《名人传》说:每一次没有意义的行为举止,都是在玩物丧志的延续。然而我在想,是否因为圣人明哲的超凡脱俗,抑或成功人士的未雨绸缪,才有那样的胆魄和勇气来给我这样的后来人诉诸教训。不然,你看多少人、多少事,不是事情和事业的本身没有意义,而是“人之悲欢离合,月之阴晴圆缺”才导致了东不成、西不就的局面。西方自然派文学诗人、作家早就得出文学中的人们,总会因为自身对外物的敏感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举动,更重要是情感和思维。回忆中国几千年璀璨文化,单从诗词两方面,关于“风月悲秋”、“花草动人”等等情感反射即为例证,由此观之,圣人不圣,哲人不哲之处,可以怀疑了。
但是,日子还是照样匆匆而过。青年爱情的似水年流,中年事业巅峰的转而一瞬,老年人居功自傲的逐渐落寞,繁华过后的冷清......,这许许多多、不可挽留的年岁,何尝不是每一代人心中的硬伤!很多人也跟我一样,从小就得到了珍惜时光的故事熏陶。像“一日复一日,明日何其多”这样老掉牙的警惕,或许此刻小学课堂上还在被演绎。说回头,有谁又可以在不论春夏秋冬,不论雨雪风晴的变化下,都能够保持释然其乐,“按部就班”地过好随心所欲的每一天,恐怕我们会起诗人陶潜、苏轼,这些远去而不可追忆的人物了。
北宋范荆公千古名句“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”,光耀华夏千百年,现在想来,真正不为物喜、己悲所感染的,何其寥寥!单说这末春天气,就曾让多少男女青年,敢恨忧闷丛生;耐不住寂寞的人,更是晃晃终日、不知所措。现代的人,当然没了“阴雨天幕,煮酒谈心”的雅兴与单薄,且看徘徊在高楼大夏,迪仕咖啡厅的青年人影,就可以知道这份无名之浮躁,藏在多少都市男女的心胸......
怎么才可以排解末春下的落寞与压抑哦?写到这,不觉风吹窗扉,帘下镜台,又到了夜上都城的时分,来不及多抓住一些蒲葵叶反射的浅色光柱,只有看那庭院边的杨柳垂丝,随风摆动;海棠零落,不成样子。想来此刻春雀入巢,末春的短暂还会长久,在城市入夜前的阳台逗留,算是逃避这份末春三月的闲绪罢!
(乙未年三月初四,昆明城。天气阴沉,昏昏欲睡,不能作为。好想吟一曲李清照《声声慢》来寄托闲愁,却又被城市之喧嚣所打断。估计今晚的昆明园西路,还不会少了些夜出觅食的青年吧。想到这,与其消沉待日,还不如执笔谈情,如此甚好!)
想不到的是今日还是那么滞重。灰暗的天幕下,此刻午后三四点中的光景,总也瞧不到“雾霭沉沉楚天阔”的、落霞满天空的平静,更不说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开阔,抑或“人约黄昏后”的爱情浓密。有是小摊小铺的老板吆喝着、招揽生意的匆忙,还有车水马龙、流走过地铁水泥桥下鼓楼路的喧嚣而又慢慢趋于平静。邻近园西路那最满人流的一角,始终传来听不懂的方言,或是争吵,或是嬉笑怒骂,皆成景色。如此天气,不禁令人想起江南初春时节的梅雨连绵,还有华南两广回南天的稠腻,每晚做着忧伤的梦,醒来还要看到笼罩着郁闷的物物什什,总也提不起精神来了。
《名人传》说:每一次没有意义的行为举止,都是在玩物丧志的延续。然而我在想,是否因为圣人明哲的超凡脱俗,抑或成功人士的未雨绸缪,才有那样的胆魄和勇气来给我这样的后来人诉诸教训。不然,你看多少人、多少事,不是事情和事业的本身没有意义,而是“人之悲欢离合,月之阴晴圆缺”才导致了东不成、西不就的局面。西方自然派文学诗人、作家早就得出文学中的人们,总会因为自身对外物的敏感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举动,更重要是情感和思维。回忆中国几千年璀璨文化,单从诗词两方面,关于“风月悲秋”、“花草动人”等等情感反射即为例证,由此观之,圣人不圣,哲人不哲之处,可以怀疑了。
但是,日子还是照样匆匆而过。青年爱情的似水年流,中年事业巅峰的转而一瞬,老年人居功自傲的逐渐落寞,繁华过后的冷清......,这许许多多、不可挽留的年岁,何尝不是每一代人心中的硬伤!很多人也跟我一样,从小就得到了珍惜时光的故事熏陶。像“一日复一日,明日何其多”这样老掉牙的警惕,或许此刻小学课堂上还在被演绎。说回头,有谁又可以在不论春夏秋冬,不论雨雪风晴的变化下,都能够保持释然其乐,“按部就班”地过好随心所欲的每一天,恐怕我们会起诗人陶潜、苏轼,这些远去而不可追忆的人物了。
北宋范荆公千古名句“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”,光耀华夏千百年,现在想来,真正不为物喜、己悲所感染的,何其寥寥!单说这末春天气,就曾让多少男女青年,敢恨忧闷丛生;耐不住寂寞的人,更是晃晃终日、不知所措。现代的人,当然没了“阴雨天幕,煮酒谈心”的雅兴与单薄,且看徘徊在高楼大夏,迪仕咖啡厅的青年人影,就可以知道这份无名之浮躁,藏在多少都市男女的心胸......
怎么才可以排解末春下的落寞与压抑哦?写到这,不觉风吹窗扉,帘下镜台,又到了夜上都城的时分,来不及多抓住一些蒲葵叶反射的浅色光柱,只有看那庭院边的杨柳垂丝,随风摆动;海棠零落,不成样子。想来此刻春雀入巢,末春的短暂还会长久,在城市入夜前的阳台逗留,算是逃避这份末春三月的闲绪罢!
(乙未年三月初四,昆明城。天气阴沉,昏昏欲睡,不能作为。好想吟一曲李清照《声声慢》来寄托闲愁,却又被城市之喧嚣所打断。估计今晚的昆明园西路,还不会少了些夜出觅食的青年吧。想到这,与其消沉待日,还不如执笔谈情,如此甚好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