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页: 1 / 1

《家乡的十二月》

发表于 : 周五 1月 09, 2015 9:16 pm
2011级星星陈科
十年不背古诗词,错把字“吴”念作“湖”。人生若以乡思死,只怪当时老糊涂。
昆明又下雪了。对于一个北回归线以南的青年来说,能够一睹瑞雪纷飞的场景,十分不易。更何况只有不多的背井离乡,在外求学的时光。就像当年解放军开进山东济南,两广的士兵向当地人说起岭南的枇杷,让人口水横流,犹如倒吸一口西湖龙井,回味无穷外,更有无尽的自豪。
天下人谁不思乡?而乡思之形式又各种各样,多彩多姿。去不了浙江绍兴,却可以从作品中品味《乌篷船》中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;也无法纵马由缰,然而神往“风吹草低现牛羊”的境况,就可以赏一回茫茫草色的风光。至于白山黑水的东三省所出产的《我的家在东北江上》,以及郁达夫笔下的《古都的秋》,足可以把世世代代游子倦客的乡思写进教科书!更不用说像马致远的《天净沙,秋思》这样的绝唱了。由此观之,当代人不是不思乡,或许心里的悠悠眷念,无法诉诸心口,抑或匆忙的日子,停不下来翻开通讯录,就像早已忘记了写信的时代,乡情远远,家书难寄。
昆明的这个时节,冷得让人闭门拒客。记忆当中,2008年南方雪灾的气候,两广的寒冷才比得上此刻云南瑞雪飘飘的冻吧。08年那首由广西电视台节目组创曲的《我们都是一家人》现在收听,还能在眼前浮现起组组镜头。看到胡总书记在汉广线慰问群众,当时真有北上桂林看雪的冲动。还记得,当时正是临近年末,大量农民工返乡,一家几口,村里邻邦,有点困在火车上,有的因为公路雪堵,滞留“林海雪原”之中,有的乐呵呵捧着泡面,而有的抱着孩子,沉沉欲睡,嘴边挂着甜蜜的笑容,这一切好比春日的阳光,裂冰破土,给当年的寒冷吹起一股温暖风。
这样冷的十二月,滞留昆明,除了无聊地守候天亮天黑,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排遣这些不能回家,又十分想回家的日子。每当夜幕降临,往日热闹的城市也变得冷了起来;冷清的北京路,萧条的公园,零静青年路口,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,只有星巴克五楼的霓虹依然摇曳,那是不夜的城市不夜的青年的不夜的场所。加上下了一天一夜的雨,连卖洋芋的小贩也早早撤桩,空通通的圆西路,一片雨下的冷清,消失了人间气味似的,让人匆匆而过……
等候在公交站台的朋友,挥手送别了。瞩目间的滋味,汽车慢慢远去,消失在KCF转角的一瞬,眼里的羡慕和挂念,嘴角边欲说又止的凝固,晚风吹动发边的飕飕,让人禁不住搂紧封领,穿过长长颓顶的榆灌道,直奔宿舍!随着城市最矮的平楼,消失在十月的昆明夜。
一旦夜而无眠,辗转反侧中,家的影子就最容易进入思绪之间。十二月的广西,家乡妇女最喜欢在寒雨天打“拖拉机”,四人一桌,八人成双。中午休息时,煲一锅热粥,吃点咸罗卜沾花生油,热味无限;到了晚饭时间,一家子围着打火锅,老老少少,说说笑笑,其乐融融。想起这些,翻来覆去之际,侧脸看窗外,始终是透着雨声,无边无际的夜的黑,想不无眠也难呵。昆明夜的平静,梧州夜的热闹,何其相差大哦?记忆中西江边的雨也不会下这么小,这么长啊!为何这内陆昆明的十二月,竟会有这杂着雨,比华南正月初的梅雨还要长,还要多呢。
“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”不像北方人形容寒冷称作“好冷啊”,两广人称寒冷作“冻”。粤语的差异,渗透在两广人生活工作方方面面。然而,乡思不分方言,不一样的语言,不一样的表达;不一样的年龄,不一样的冷的感觉;不一样的地区,不一样的气候,不一样的十二月……


(甲午年十一月末,昆明城。雪夜呈贡,长雨春城。)